很重要的訊息一定要看到!!
遺憾...頗有同感 +安全宣導--- 溴化二苯醚毒
嘉義大學美術系一年級的學生劉昆岳,3日下午在宿舍打電腦時,突然昏倒,仍然宣告不治,初步研判可能死於心臟疾病。 週三下午,劉昆岳因為沒有課,因此留在宿舍裡打電腦,不知什麼原因,卻突然昏倒,室友發現後馬上通知護醫,進行CPR急救,同時緊急送往醫院急救。 嘉義基督教醫院醫師楊智穎表示,由於劉昆岳送達醫院時,已經沒有生命跡象,暫時也無法斷定,確切的死亡原因。 聽到劉昆岳死亡的噩耗,嘉義大學的 師長和 老師,一時之間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抱頭痛哭。 發生這件突發事件,校方除了緊急連絡劉昆岳的家人處理外,同時呼籲學生平時作息要力求正常,在現在天氣變化頗大的季節裡,避免發生類似的意外與不幸。 打電腦要開門窗(必讀!)
據蘋果日報引用英國運動日報的研究,在密閉室內鎮日打電腦或玩電動玩具,要當心可能會中到電腦硬體受熱散發出的溴化二苯醚的毒氣. 長庚醫院毒物科暨腎臟科醫師林杰樑昨(十九)日提醒,不只是電腦、電視,很多以多分子聚合體製作的材料在使用發熱後都會散發有毒氣體,因此建議辦公室中央空調不要因節省電費而採用循環系統,而應採取交換氣體運作才能避免大家「有毒同享」。
據上述報導指出 曾有一名兒童整天關在密閉室內打電腦,而後出現肝腫大、掉髮等溴化二苯醚中毒現象,據研究者表示,包括電腦、電視等電器為防過熱會添入防止電器過熱燒壞的保護劑,而此保護劑會散發溴化二苯醚的氣體. 林杰樑表示,其實除了電腦,包括某些以多分子聚合體如塑鋼材質製造的空氣濾淨器、電熱器等在加熱後也會散發出有毒氣體。 事實上密閉式辦公室造成的大樓建築症候群早就引起重視? 林杰樑說,多數公司行號幾乎人人一台電腦,而每個辦公樓層也都會設一至兩台影印機,而有規模的辦公室用的都是中央空調系統,讓員工在冷氣房內舒適工作,不過電腦一整天使用會產生溴化二苯醚,影印機則會產生直接吸入就會造成肺傷害的臭氧,則會產生有毒的福馬林、油漆.
其實只要空氣流通,就能避免傷害,然而為了節省電費,很多公司行號中央空調系統採用氣體循環,其實只要調轉到氣體交換的方式,雖然電費增加,但員工健康可獲改善。 而在家裡使用電腦、電視等電器,林杰樑建議只要把門窗打開,或使用抽風機把室內空氣排出去,就可以避免毒氣「毒氣傷害」。
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
2012年1月8日 星期日
資源回收救環境
三種東西一定要做資源回收
1.燒壞的光碟不要亂丟,可換錢空白光碟廢料每公斤可賣二十五元。
2.日光燈管壞掉別亂丟廢日光燈管隨一般垃圾由清潔隊垃圾車進入掩埋場,其釋放出的汞及螢光粉對生物和人體都會有間接、長期、慢性的傷害。
3.你明白為什麼要回收電池嗎?
一粒鈕扣電池(扁平狀)可使600噸水無法飲用,這相當於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
說明如下:
1.燒壞的光碟記得不要亂丟可換錢 ,CD、VCD等廢光碟片也要回收了。
為全面公告回收光碟片做準備,環保署決定委託民間業者推動回收試辦計畫,將在台中縣市的電腦門市、唱片行、超商及大賣場設置二百個回收點,配合回收的消者每片廢光碟片可得一毛錢獎勵金。
負責這項回收試辦工作的惠嘉電公司指出,只要環保署一通過試辦計畫,他們三個月內即可完成回收點布點,在電腦門市及唱片行等擺上該公司自行研發的布丁型回收筒,回收筒上有一破壞器,可刮毀光碟片上的軌跡,消費者不必擔心光碟片上紀錄的資料外洩。但這種布丁型回收筒只回收光碟片,而未能附帶一般CD 、VCD包裝用的透明PS塑膠盒。
業者表示,如果環保希望也附帶回收盒子,他們將更改回收筒設計。
台灣為全球排名第一的光碟片生產王國,年製造量在五十億片以上,占全世界產量八成;其中,內銷就有八億三千萬片,而在製造過程中產生的廢品每年也達五千噸左右,數量驚人。
由於光碟片愈來愈便宜,一片空白光碟只要六至八元就可買到,最近國內已有不少光碟出租中心為方便顧客,顧客可以在租電影光碟片後不必還片,使得廢棄光碟片數量遽增,過去把光碟片當成一般垃圾掩埋或焚化處理的方式也受到挑戰。
環保署表示,其實光碟片的回收具經濟價值,使用水刀、機械研磨或溶液浸漬光碟片,可剝除表面油墨及反射金屬層,回收塗布其上的金、銀等貴金屬,而半透明的 PC塑膠也可以回收再製為電腦或電視機殼,或用於汽車塑膠零件的製造。
據了解,目前PC塑膠的原料價格為每公斤六十至七十元,空白光碟廢料每公斤可賣二十五元,非空白片也有十二至十五元的身價;廠商如以每片一毛錢價格,鼓勵消費者回收,每公斤約需支付六元,再加上人力、運輸、貯存管銷費用,仍有相當利潤。
2.日光燈管壞掉別亂丟
壞掉的日光燈管! 如何處理?不少人會把它打破,然後用報紙包起來丟掉。
事實上,當日光燈管被打破的同時燈管中的汞蒸氣大部分已經溢散出來,一但經呼吸道進入人體,就會長存體內,傷害神經系統。
環保署副署長張祖恩上午指出,環保署已經從今年 一月一日 起,開始回收直管的廢日光燈,民眾若有丟棄的廢日光燈,可以交給地方政府清潔隊的資源回收車、登記合格的回收商或交由日光燈的經銷商採逆向回收,使廢棄的日光燈能作好資源回收再利用的工作,以避免日光燈所含的汞及螢光粉造成污染。
根據環保署的統計,台灣地區一年的廢日光燈管的數量接近一億支(九千六百萬支)平
均每支日光燈的含汞量為○.一二毫克。
過去由於技術不夠成熟,廢日光燈管隨一般垃圾由清潔隊垃圾車進入掩埋場,其釋放出的汞及螢光粉對生物和人體都會有間接、長期、慢性的傷害。
張祖恩指出,目前有能力處理廢日光燈管中的汞回收工作的國家並不多,在亞洲,除了日本以外,台灣是第二個有能力處理這項技術的國家。
3. 你明白為什麼要回收電池嗎?
一顆一號電池爛在泥土,能使1平方公尺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價值;一粒鈕扣電池(扁平狀)可使600噸水無法飲用,這相當於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
若將廢舊電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滲出的汞及重金屬物質會滲透土壤、污染地下水,進入魚類身體、農作物中,間接威脅到人類的健康。
對自然環境威脅最大的五種物質,電池裡就包含了三種:汞、鉛、鎘。
汞是一種毒性很強的重金屬,對人體中樞神經的破壞力很大;鎘在人體內極易引起慢性中毒,主要病症是肺氣腫、腎損害、肝病變、骨質疏鬆、貧血,很可能使身體癱瘓;而鉛進入人體後最難排泄,它會干擾血液系統、神經系統、腎臟、消化系統及循環系統具有高危害。
為了減少廢電池對環境以及我們自身健康的危害,請大家將家中廢棄的電池做好回收的動作,就近投入各大型或連鎖超商、超市、量販店、藥妝店等地點內設置的廢電池回收筒,或請孩子帶至學校回收,小小的動作將為我們帶來最大的福祉!
希望大家多做環保,讓世界更美好!
1.燒壞的光碟不要亂丟,可換錢空白光碟廢料每公斤可賣二十五元。
2.日光燈管壞掉別亂丟廢日光燈管隨一般垃圾由清潔隊垃圾車進入掩埋場,其釋放出的汞及螢光粉對生物和人體都會有間接、長期、慢性的傷害。
3.你明白為什麼要回收電池嗎?
一粒鈕扣電池(扁平狀)可使600噸水無法飲用,這相當於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
說明如下:
1.燒壞的光碟記得不要亂丟可換錢 ,CD、VCD等廢光碟片也要回收了。
為全面公告回收光碟片做準備,環保署決定委託民間業者推動回收試辦計畫,將在台中縣市的電腦門市、唱片行、超商及大賣場設置二百個回收點,配合回收的消者每片廢光碟片可得一毛錢獎勵金。
負責這項回收試辦工作的惠嘉電公司指出,只要環保署一通過試辦計畫,他們三個月內即可完成回收點布點,在電腦門市及唱片行等擺上該公司自行研發的布丁型回收筒,回收筒上有一破壞器,可刮毀光碟片上的軌跡,消費者不必擔心光碟片上紀錄的資料外洩。但這種布丁型回收筒只回收光碟片,而未能附帶一般CD 、VCD包裝用的透明PS塑膠盒。
業者表示,如果環保希望也附帶回收盒子,他們將更改回收筒設計。
台灣為全球排名第一的光碟片生產王國,年製造量在五十億片以上,占全世界產量八成;其中,內銷就有八億三千萬片,而在製造過程中產生的廢品每年也達五千噸左右,數量驚人。
由於光碟片愈來愈便宜,一片空白光碟只要六至八元就可買到,最近國內已有不少光碟出租中心為方便顧客,顧客可以在租電影光碟片後不必還片,使得廢棄光碟片數量遽增,過去把光碟片當成一般垃圾掩埋或焚化處理的方式也受到挑戰。
環保署表示,其實光碟片的回收具經濟價值,使用水刀、機械研磨或溶液浸漬光碟片,可剝除表面油墨及反射金屬層,回收塗布其上的金、銀等貴金屬,而半透明的 PC塑膠也可以回收再製為電腦或電視機殼,或用於汽車塑膠零件的製造。
據了解,目前PC塑膠的原料價格為每公斤六十至七十元,空白光碟廢料每公斤可賣二十五元,非空白片也有十二至十五元的身價;廠商如以每片一毛錢價格,鼓勵消費者回收,每公斤約需支付六元,再加上人力、運輸、貯存管銷費用,仍有相當利潤。
2.日光燈管壞掉別亂丟
壞掉的日光燈管! 如何處理?不少人會把它打破,然後用報紙包起來丟掉。
事實上,當日光燈管被打破的同時燈管中的汞蒸氣大部分已經溢散出來,一但經呼吸道進入人體,就會長存體內,傷害神經系統。
環保署副署長張祖恩上午指出,環保署已經從今年 一月一日 起,開始回收直管的廢日光燈,民眾若有丟棄的廢日光燈,可以交給地方政府清潔隊的資源回收車、登記合格的回收商或交由日光燈的經銷商採逆向回收,使廢棄的日光燈能作好資源回收再利用的工作,以避免日光燈所含的汞及螢光粉造成污染。
根據環保署的統計,台灣地區一年的廢日光燈管的數量接近一億支(九千六百萬支)平
均每支日光燈的含汞量為○.一二毫克。
過去由於技術不夠成熟,廢日光燈管隨一般垃圾由清潔隊垃圾車進入掩埋場,其釋放出的汞及螢光粉對生物和人體都會有間接、長期、慢性的傷害。
張祖恩指出,目前有能力處理廢日光燈管中的汞回收工作的國家並不多,在亞洲,除了日本以外,台灣是第二個有能力處理這項技術的國家。
3. 你明白為什麼要回收電池嗎?
一顆一號電池爛在泥土,能使1平方公尺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價值;一粒鈕扣電池(扁平狀)可使600噸水無法飲用,這相當於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
若將廢舊電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滲出的汞及重金屬物質會滲透土壤、污染地下水,進入魚類身體、農作物中,間接威脅到人類的健康。
對自然環境威脅最大的五種物質,電池裡就包含了三種:汞、鉛、鎘。
汞是一種毒性很強的重金屬,對人體中樞神經的破壞力很大;鎘在人體內極易引起慢性中毒,主要病症是肺氣腫、腎損害、肝病變、骨質疏鬆、貧血,很可能使身體癱瘓;而鉛進入人體後最難排泄,它會干擾血液系統、神經系統、腎臟、消化系統及循環系統具有高危害。
為了減少廢電池對環境以及我們自身健康的危害,請大家將家中廢棄的電池做好回收的動作,就近投入各大型或連鎖超商、超市、量販店、藥妝店等地點內設置的廢電池回收筒,或請孩子帶至學校回收,小小的動作將為我們帶來最大的福祉!
希望大家多做環保,讓世界更美好!
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
我有個音樂盒娃娃與刺鳥
我有個音樂盒娃娃誕生於1973年,純真的臉上帶著一絲憂鬱的氣質,使我想起了「刺鳥」一書的女主角Meggie。此書一開頭描寫身處貧困家庭的小Meggie,收到人生中第一個生日禮物──她心中渴望但不敢奢望的洋娃娃──卻因哥哥們的惡作劇而被無情地肢解。此舉讓她小小的心靈一如洋娃娃般破碎,久久無法釋懷。
「刺鳥」這部長篇小說以女孩Meggie及神父Ralph之間禁忌愛戀為主幹。Meggie幼年時隨父母兄長移民澳洲,從她遇到Ralph那一刻起,便注定成為她一生中最執著的思念。本書除了情愛糾葛、靈慾衝突、人性光明與黑暗面描寫外,對土地及家園的真誠摯愛,以及澳洲的田園景緻亦做了深刻的描繪。
傳說中的刺鳥一生中只唱一首歌,在它唱歌之前將尋找一棵有刺的樹,飛身衝撞並唱出最動人的歌而死去。故事中的主角不計一切代價創造自己的刺,促成了無可挽回的悲劇命運,就如同刺鳥的行徑。作者精確地掌握每個角色的特性,全書步調緊湊,令人有意想不到的情節發展,使讀者屏息凝神以待最後結局。這部巨著多年前曾拍成迷你影集造成轟動,近幾年也有DVD上市。
轉動這個娃娃底部的音樂盒,世界名曲「給愛麗絲」隨著娃娃旋轉也跟著流瀉而出。娃娃的鄉村造型服飾讓我憶起此部劇集中澳洲優美的田園風光。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敬老
人世間最無私的就是父母的愛,人世間最難以報答的就
是父母的恩,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敬父母。
人來到世上,隨著自己的長大,耳聞目睹父母臉龐從年輕變憔悴,頭髮從烏
黑變白髮,動作從敏捷變緩慢,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一個人如果晚年境遇淒涼苦楚,缺乏關心和瞻仰,那是晚年人生的最大的不
幸,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可謂至理明言。
父母把寶貴的生命給予了我們,也總是將最好的留給了我們,像蠟燭一樣燃
燒自己,照亮別人,其實老人圖得並不多,一句問候,(爸媽今天還好吧)
一點關心,(給爸媽帶點可口的食物)常回家看看,聊聊過去,說說現在,
這是多麼溫馨的一件事啊!
不管你走多遠,飛多高,父母永遠是你的航空母艦,不管你年齡多大,職位
有多高,只要父母健在,在他們眼裏永遠都是沒有長大的孩子,不是嗎?
忽略了辛辛苦苦撫育我們成長的父母,老人是何等感受?
你能心安理得嗎?!
“孝”是一個美麗的字元。“敬祖宗年年增壽,孝父母月月平安”,讓我們
心存孝念,善待我們的父母,善待我們身邊及周圍的每一位老人吧!
孝敬,首先要有一顆敬老之心,順老人之意,只有這樣才能讓老人覺得開心
快樂,不是給老人吃點好的穿點好的就是孝順,老人要的是體貼關心理解及
尊重。孝敬老人善待老人是我們做兒女的義務,更是給自己的兒女做出榜樣
。記住: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
人生有兩件事不能等,一是孝,二是善,惟有孝行善行,自己的德行品行才
能魅力你的人生。
常回家看看父母,父母住在哪,哪就是我們的家,哪裡就是我們永遠的驛站
縱使我們浪跡天涯海角,心卻永遠也走不出那個家,而且父母也定會駐守在
家門口,對我們蹺首以盼、、、、、、常回家看看,即保持了親情又體現了
孝心,還延續無止無盡的愛;常回家看看 ,一份真情贏得父母更多的關愛
,這樣點點孝心也教會子女做人的道理;最終受益的將是你自己。每個人都
需要關懷,常回家看看,就是對老人的關懷和愛,這無疑是一種人生修養,
是一種敬老的美德;常回家看看,讓年邁的父母感受你的赤子情懷、、、
父母是天下最偉大的人,為了兒女心甘情願地付出一切,那麼我們做兒女的
有什麼理由不孝敬父母呢?要記住父母是世界上對你最好的人。
如果一個人對父母無情,那他就是世界上最不可交的人。人們常說:養而為
防老,孩子長大成年後回報父母就應該是理所當然。每次從家裏離開的時候
,看看為我們送行的父母,都情不自盡地流下熱淚。父母為我們付出的太多
了,我們也要懂得回報,多關心他們,沒有時間去看,就打個電話問候,兒
行千里母擔憂啊,不要他們太牽掛。我愛我的父母,也愛天下所有的父母,
祝願父母們晚年平安幸福。
朋友,愛情可以重新再尋覓,但生養我們的父母卻只有一個。
要倍加珍惜,倍加珍重。
俗話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可是現在有些人雖然有了
自己的孩子,卻把生他養他的父母拋到九宵雲外了 。現在人的生活水準提
高了,受的教育程度也提高了,但卻有一大批人的素質下降了,人心都是肉
長的,老人畢竟是老人,所受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和年輕人不一樣,所以
就不能對老人說話和做事進行挑剔。
人都有雙父母,做兒女的都有贍養的義務。現實中有些人就不一視同仁,對
自己的父母好,對對方的父母卻是另一副面孔,試想,你對對方的父母不好
,反過來對方對你的父母也是不好,你又有何感想呢?將心比心,再說了,
你的孩子對你不好,你能接受嗎?我們也在培養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龍,望
女成鳳,做為家長是不是應該在“孝”的方面給孩子做出榜樣,榜樣是力量
無窮的,榜樣做的好,對孩子以後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可能將影響他的一生
,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今天怎樣對待自己的父母,將來孩子就怎樣對
待我們。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
是父母的恩,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敬父母。
人來到世上,隨著自己的長大,耳聞目睹父母臉龐從年輕變憔悴,頭髮從烏
黑變白髮,動作從敏捷變緩慢,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一個人如果晚年境遇淒涼苦楚,缺乏關心和瞻仰,那是晚年人生的最大的不
幸,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可謂至理明言。
父母把寶貴的生命給予了我們,也總是將最好的留給了我們,像蠟燭一樣燃
燒自己,照亮別人,其實老人圖得並不多,一句問候,(爸媽今天還好吧)
一點關心,(給爸媽帶點可口的食物)常回家看看,聊聊過去,說說現在,
這是多麼溫馨的一件事啊!
不管你走多遠,飛多高,父母永遠是你的航空母艦,不管你年齡多大,職位
有多高,只要父母健在,在他們眼裏永遠都是沒有長大的孩子,不是嗎?
忽略了辛辛苦苦撫育我們成長的父母,老人是何等感受?
你能心安理得嗎?!
“孝”是一個美麗的字元。“敬祖宗年年增壽,孝父母月月平安”,讓我們
心存孝念,善待我們的父母,善待我們身邊及周圍的每一位老人吧!
孝敬,首先要有一顆敬老之心,順老人之意,只有這樣才能讓老人覺得開心
快樂,不是給老人吃點好的穿點好的就是孝順,老人要的是體貼關心理解及
尊重。孝敬老人善待老人是我們做兒女的義務,更是給自己的兒女做出榜樣
。記住: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
人生有兩件事不能等,一是孝,二是善,惟有孝行善行,自己的德行品行才
能魅力你的人生。
常回家看看父母,父母住在哪,哪就是我們的家,哪裡就是我們永遠的驛站
縱使我們浪跡天涯海角,心卻永遠也走不出那個家,而且父母也定會駐守在
家門口,對我們蹺首以盼、、、、、、常回家看看,即保持了親情又體現了
孝心,還延續無止無盡的愛;常回家看看 ,一份真情贏得父母更多的關愛
,這樣點點孝心也教會子女做人的道理;最終受益的將是你自己。每個人都
需要關懷,常回家看看,就是對老人的關懷和愛,這無疑是一種人生修養,
是一種敬老的美德;常回家看看,讓年邁的父母感受你的赤子情懷、、、
父母是天下最偉大的人,為了兒女心甘情願地付出一切,那麼我們做兒女的
有什麼理由不孝敬父母呢?要記住父母是世界上對你最好的人。
如果一個人對父母無情,那他就是世界上最不可交的人。人們常說:養而為
防老,孩子長大成年後回報父母就應該是理所當然。每次從家裏離開的時候
,看看為我們送行的父母,都情不自盡地流下熱淚。父母為我們付出的太多
了,我們也要懂得回報,多關心他們,沒有時間去看,就打個電話問候,兒
行千里母擔憂啊,不要他們太牽掛。我愛我的父母,也愛天下所有的父母,
祝願父母們晚年平安幸福。
朋友,愛情可以重新再尋覓,但生養我們的父母卻只有一個。
要倍加珍惜,倍加珍重。
俗話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可是現在有些人雖然有了
自己的孩子,卻把生他養他的父母拋到九宵雲外了 。現在人的生活水準提
高了,受的教育程度也提高了,但卻有一大批人的素質下降了,人心都是肉
長的,老人畢竟是老人,所受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和年輕人不一樣,所以
就不能對老人說話和做事進行挑剔。
人都有雙父母,做兒女的都有贍養的義務。現實中有些人就不一視同仁,對
自己的父母好,對對方的父母卻是另一副面孔,試想,你對對方的父母不好
,反過來對方對你的父母也是不好,你又有何感想呢?將心比心,再說了,
你的孩子對你不好,你能接受嗎?我們也在培養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龍,望
女成鳳,做為家長是不是應該在“孝”的方面給孩子做出榜樣,榜樣是力量
無窮的,榜樣做的好,對孩子以後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可能將影響他的一生
,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今天怎樣對待自己的父母,將來孩子就怎樣對
待我們。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
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
人魚公主感想
早在學齡前父親便開始教我認字了,那時他買了許多童話故事書及繪本讓我閱讀。聽母親說起我兒時相當乖巧,只要給我一堆書本、幾隻娃娃,我就可以自己一個人靜靜地待在房間裡,不吵不鬧看書看上一整天。記憶中最愛讀的便是安徒生童話故事了,不同於格林童話多數是「王子公主最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的完美結局,例如「人魚公主」及「賣火柴的女孩」,悲劇收場卻發人省思。
人魚公主生活在深海裡,她是海國王最疼愛的小女兒,對人類的世界充滿好奇。無意間拯救了在海上遇險的王子後,決心用自己美妙的聲音向女巫換取人類的雙腿。卻再也無法告訴心愛的人,自己就是在海難中救他一命的女孩。王子要和鄰國的公主結婚了,人魚公主只有默默地流淚。姐姐們告訴她,要重新回到大海,一定要用利劍刺死王子,人魚公主面對深愛的王子和自己的生命,該如何選擇呢?
她最終選擇讓她深愛的人幸福,自己投身大海變成了無數泡沫消失在海面上。這個結局對當時幼小的我造成很大震撼,不懂為何心地善良的人魚下場怎能如此悲慘?待年齡漸長自我體認後,『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或許這就是最好的註解吧!
人魚公主生活在深海裡,她是海國王最疼愛的小女兒,對人類的世界充滿好奇。無意間拯救了在海上遇險的王子後,決心用自己美妙的聲音向女巫換取人類的雙腿。卻再也無法告訴心愛的人,自己就是在海難中救他一命的女孩。王子要和鄰國的公主結婚了,人魚公主只有默默地流淚。姐姐們告訴她,要重新回到大海,一定要用利劍刺死王子,人魚公主面對深愛的王子和自己的生命,該如何選擇呢?
她最終選擇讓她深愛的人幸福,自己投身大海變成了無數泡沫消失在海面上。這個結局對當時幼小的我造成很大震撼,不懂為何心地善良的人魚下場怎能如此悲慘?待年齡漸長自我體認後,『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或許這就是最好的註解吧!
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幫助專注力的食物
吃出專注力
好腦袋是吃出來的!一頓優質早餐,可以讓人贏在起跑點;「三高」食物就像是腦力的隱形殺手。你的孩子吃對了嗎?
飲食對健康的重要,古今中外眾所周知。上一世紀的英國著名女作家薇吉尼雅‧沃夫更深信,「一個人想要好好地思考、好好地愛、以及好好地睡,那就得好好地吃。」美國亞歷桑納大學醫學教授安德魯‧威爾前年也在《時代》雜誌發表專文直言,「你和你的腦袋是你吃出來的!」
「健腦食物」(Brain Food)真的有嗎?不只威爾篤信不疑,許多不同的研究也想證明,吃什麼(或不吃什麼)對腦力如專注力、記憶、感知、學習、語言、計畫與決策等心智活動的影響。
影響專注力的神經傳導物質
食物與腦力之間的因果關聯目前尚未完全定論,但不容置疑的是──腦細胞要有效率地與其他腦細胞形成神經迴路,非得仰賴如信差般運送訊息的神經傳導物質。目前已發現的神經傳導物質有一百多種,其原料絕大多數來自於我們吃的食物。其中又以乙醯膽鹼、多巴胺、血清素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與專注力、記憶力、思考、認知的心智活動密切相關。
乙醯膽鹼,會影響記憶力、隨意肌的運動、行為的控制等,研究發現,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乙醯膽鹼呈現不足或轉化有障礙。富含乙醯膽鹼的主要食物來源:蛋黃、花生、小麥胚芽、肝臟、肉、魚、牛奶、起司,以及蔬菜,尤其是花椰菜、甘藍菜、青花菜等。
多巴胺,會影響運動、專注力與學習,也會影響情緒。食物中的蛋白質可以提供豐富的多巴胺,每天吃下充足的蛋白質就能幫助你覺得有活力、警覺力以及判斷力。但太多的多巴胺可能會引起精神分裂,太少多巴胺可能會引起帕金森症。富含多巴胺的食物如奶製品、肉、魚、豆類、豆製品、堅果等。
血清素,攸關睡眠、清醒、心情、胃口以及靈敏度,也是腦部產生愉悅感覺的回饋系統的關鍵成分,有助於穩定情緒。缺乏血清素會讓人覺得沮喪,提不起勁。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為腦部提供能量,並提供製造血清素的色胺酸,義大利麵糰、澱粉含量高的蔬菜、馬鈴薯、穀類、麵包等是主要來源。
若想要維持攸關腦力能量與效率的神經傳導物質的充足濃度,並發揮最大功用,如何攝取富含製造或滋養這些神經傳導物質成分的食物,即所謂的「健腦食物」,已成為提升專注力、記憶力、思考力的「健腦飲食學」的入門必修。台北縣營養師公會理事長楊蕊萍指出第一、也是最基本守則:「均衡飲食」。
守則1 均衡飲食,五大營養素不可偏廢
要養成良好的專注力飲食習慣,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助理教授陳怡君不假思索地說,「均衡飲食與定時定量。」蛋白質、醣類、脂肪、維生素以及礦物質五大營養素不可偏廢。
「均衡飲食」聽似老生常談,對現代雙薪家庭卻是當務之急。因為有愈來愈多的孩子成為「外食族」,一天三餐經常依賴外食,許多孩子不是不吃就是胡亂吃。在衛生署一項有關國小學童營養狀況的調查研究顯示,有七成學童至少一項營養素瀕臨匱乏。
台北市大同國小一年前開始推動「全腦學習」,並推出「健腦營養午餐」。雖然欠缺科學性研究,但校長陳清義綜合老師們的主觀觀察表示,「學生學習情緒比較穩定,到訓導處接受糾正不當行為的學生也少很多。」
「每週一餐的健腦午餐,最大的意義在於飲食教育,」之前負責設計大同國小「健腦午餐」、現任國立台南啟聰學校營養師洪嫆真說,她在用餐時間透過廣播來讓學生知道,這一餐吃進哪些營養成分,對自己的健康與學習又有何關聯?藉此引起學生對食物及營養的興趣,「建立良好的均衡飲食觀念與習慣,可以讓孩子一輩子受惠。」
守則2 早餐非吃不可,而且要吃得對
「一日之計在於晨」,古諺的智慧震古鑠今。一頓優質健康的早餐,真的可以讓人「贏在起點」。根據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報告發現,早餐進食後十五分鐘,就有增強記憶力的表現。英國的一項研究也指出,在上學之前吃了早餐的孩子,遠比那些餓著肚子上學的孩子專注力更能集中。台北醫學大學一項研究發現,有吃早餐的學童在學業成績的表現,也比沒吃早餐的學童來得好。
高蛋白質再加上含纖維質高的碳水化合物食物,是優質的早餐組合。「早餐要吃對食物,」洪嫆真建議,孩子的早餐要避免甜食,而多醣類全穀類食物,又比精緻單醣為主的食物如白麵粉製品來得好。因為屬於多醣類食物在人體消化比較緩慢,血糖不會大起大落,可以提供更長時間的腦力能量。
別小看早餐一杯甜奶茶作用,它可能是導致孩子元氣上天又下地的禍首。雖說葡萄糖是腦細胞主要能量來源,足夠醣類是維持高效率腦力的前提,但含糖量過高的甜食會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同時激發腎上腺素的釋放,孩子從覺得興奮很快地變得疲倦,注意力大受負面影響。
守則3 營養攝取自天然食物,補充品為下下策
號稱可以提升專注力、記憶力、學習力等「健腦補充品」,引起許多望子女成龍鳳的父母趨之若鶩。但陳怡君強調,「營養補充品是下下策。」營養補充品不能取代一餐均衡的飲食,而且一般消費者難以了解營養補充品原料來源,以及製程等的可靠性與安全性,也難以計算飲食加上補充品,是否在某些營養素造成過量。父母如要以營養補充品提升或改善孩子專注力,最好在諮詢小兒科醫師或營養保健專家之後再決定,以免適得其反。
守則4 遠離「三高」餐點
有些醫學或營養專家會建議父母,若覺得孩子過動或有專注力的問題,先檢視孩子究竟吃了什麼?因為很有可能是食物惹的禍,例如「三高」食物。許多研究已證明高糖、高油、高鹽的「三高」食物,不利孩子的成長與健康。高油脂會讓頭腦變得遲鈍、血液變濃稠;高鹽分會使血壓上升造成情緒緊繃;高糖分會使血糖急遽上升又下降;「三高」食物就像孩子腦力的「隱形殺手」。
「『不吃什麼』比『吃進什麼』,對提升或改善孩子的專注力更為重要,」馬蘭中醫診所院長曾綺華迫切地提出中醫另一種觀點。她花了兩年時間投入古籍研究,以及先鋒計畫的臨床研究後發現,過動或專注力有問題與孩子的「胃熱」體質密切相關,而「嗜食肥甘」是導致胃熱體質的主因。「胃熱,那就像孩子的肚子有一鍋熱水在煮,」曾綺華形容,因此父母要幫孩子做的是「關火」,也就是不要吃進會引起胃熱的燥熱食物,如巧克力、蛋糕、冰淇淋、炸雞、薯條。
守則5 少吃食品添加物
國內外有些研究指出,食品添加物是影響孩子的過動、過敏、情緒以及專注力不足的主因。雖然這些研究沒有做出不容置疑的結論,但許多醫師以及營養師對父母提出共同建議,「提升孩子的專注力,食品添加物少吃為妙。」一項由英國政府資助的研究計畫發現,孩子過動行為因吃進含有食品添加物的食物而明顯增加,一旦停止這些含有食品添加物的飲食,孩子過動行為就明顯減少。
守則6 多喝白開水或礦泉水
水在人體血液中佔有八成以上,就像輸送系統,把養分輸送到頭腦,也帶走有害物質。俗諺的「水是百藥之王」,不是沒有道理。根據研究指出,大多數人喝水不足,使得腦力表現低於原有水平。在英國有一項研究發現,在學業成績表現優秀的學童,每天至少喝八杯水。因此希望腦力能高效率演出,除了均衡又健康的飲食外,每天一定要喝進充分的白開水,根據專家建議,至少要喝足二公升的水,頭腦才不會「乾枯」,專注力有源源不斷的能量。
好腦袋是吃出來的!一頓優質早餐,可以讓人贏在起跑點;「三高」食物就像是腦力的隱形殺手。你的孩子吃對了嗎?
飲食對健康的重要,古今中外眾所周知。上一世紀的英國著名女作家薇吉尼雅‧沃夫更深信,「一個人想要好好地思考、好好地愛、以及好好地睡,那就得好好地吃。」美國亞歷桑納大學醫學教授安德魯‧威爾前年也在《時代》雜誌發表專文直言,「你和你的腦袋是你吃出來的!」
「健腦食物」(Brain Food)真的有嗎?不只威爾篤信不疑,許多不同的研究也想證明,吃什麼(或不吃什麼)對腦力如專注力、記憶、感知、學習、語言、計畫與決策等心智活動的影響。
影響專注力的神經傳導物質
食物與腦力之間的因果關聯目前尚未完全定論,但不容置疑的是──腦細胞要有效率地與其他腦細胞形成神經迴路,非得仰賴如信差般運送訊息的神經傳導物質。目前已發現的神經傳導物質有一百多種,其原料絕大多數來自於我們吃的食物。其中又以乙醯膽鹼、多巴胺、血清素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與專注力、記憶力、思考、認知的心智活動密切相關。
乙醯膽鹼,會影響記憶力、隨意肌的運動、行為的控制等,研究發現,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乙醯膽鹼呈現不足或轉化有障礙。富含乙醯膽鹼的主要食物來源:蛋黃、花生、小麥胚芽、肝臟、肉、魚、牛奶、起司,以及蔬菜,尤其是花椰菜、甘藍菜、青花菜等。
多巴胺,會影響運動、專注力與學習,也會影響情緒。食物中的蛋白質可以提供豐富的多巴胺,每天吃下充足的蛋白質就能幫助你覺得有活力、警覺力以及判斷力。但太多的多巴胺可能會引起精神分裂,太少多巴胺可能會引起帕金森症。富含多巴胺的食物如奶製品、肉、魚、豆類、豆製品、堅果等。
血清素,攸關睡眠、清醒、心情、胃口以及靈敏度,也是腦部產生愉悅感覺的回饋系統的關鍵成分,有助於穩定情緒。缺乏血清素會讓人覺得沮喪,提不起勁。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為腦部提供能量,並提供製造血清素的色胺酸,義大利麵糰、澱粉含量高的蔬菜、馬鈴薯、穀類、麵包等是主要來源。
若想要維持攸關腦力能量與效率的神經傳導物質的充足濃度,並發揮最大功用,如何攝取富含製造或滋養這些神經傳導物質成分的食物,即所謂的「健腦食物」,已成為提升專注力、記憶力、思考力的「健腦飲食學」的入門必修。台北縣營養師公會理事長楊蕊萍指出第一、也是最基本守則:「均衡飲食」。
守則1 均衡飲食,五大營養素不可偏廢
要養成良好的專注力飲食習慣,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助理教授陳怡君不假思索地說,「均衡飲食與定時定量。」蛋白質、醣類、脂肪、維生素以及礦物質五大營養素不可偏廢。
「均衡飲食」聽似老生常談,對現代雙薪家庭卻是當務之急。因為有愈來愈多的孩子成為「外食族」,一天三餐經常依賴外食,許多孩子不是不吃就是胡亂吃。在衛生署一項有關國小學童營養狀況的調查研究顯示,有七成學童至少一項營養素瀕臨匱乏。
台北市大同國小一年前開始推動「全腦學習」,並推出「健腦營養午餐」。雖然欠缺科學性研究,但校長陳清義綜合老師們的主觀觀察表示,「學生學習情緒比較穩定,到訓導處接受糾正不當行為的學生也少很多。」
「每週一餐的健腦午餐,最大的意義在於飲食教育,」之前負責設計大同國小「健腦午餐」、現任國立台南啟聰學校營養師洪嫆真說,她在用餐時間透過廣播來讓學生知道,這一餐吃進哪些營養成分,對自己的健康與學習又有何關聯?藉此引起學生對食物及營養的興趣,「建立良好的均衡飲食觀念與習慣,可以讓孩子一輩子受惠。」
守則2 早餐非吃不可,而且要吃得對
「一日之計在於晨」,古諺的智慧震古鑠今。一頓優質健康的早餐,真的可以讓人「贏在起點」。根據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報告發現,早餐進食後十五分鐘,就有增強記憶力的表現。英國的一項研究也指出,在上學之前吃了早餐的孩子,遠比那些餓著肚子上學的孩子專注力更能集中。台北醫學大學一項研究發現,有吃早餐的學童在學業成績的表現,也比沒吃早餐的學童來得好。
高蛋白質再加上含纖維質高的碳水化合物食物,是優質的早餐組合。「早餐要吃對食物,」洪嫆真建議,孩子的早餐要避免甜食,而多醣類全穀類食物,又比精緻單醣為主的食物如白麵粉製品來得好。因為屬於多醣類食物在人體消化比較緩慢,血糖不會大起大落,可以提供更長時間的腦力能量。
別小看早餐一杯甜奶茶作用,它可能是導致孩子元氣上天又下地的禍首。雖說葡萄糖是腦細胞主要能量來源,足夠醣類是維持高效率腦力的前提,但含糖量過高的甜食會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同時激發腎上腺素的釋放,孩子從覺得興奮很快地變得疲倦,注意力大受負面影響。
守則3 營養攝取自天然食物,補充品為下下策
號稱可以提升專注力、記憶力、學習力等「健腦補充品」,引起許多望子女成龍鳳的父母趨之若鶩。但陳怡君強調,「營養補充品是下下策。」營養補充品不能取代一餐均衡的飲食,而且一般消費者難以了解營養補充品原料來源,以及製程等的可靠性與安全性,也難以計算飲食加上補充品,是否在某些營養素造成過量。父母如要以營養補充品提升或改善孩子專注力,最好在諮詢小兒科醫師或營養保健專家之後再決定,以免適得其反。
守則4 遠離「三高」餐點
有些醫學或營養專家會建議父母,若覺得孩子過動或有專注力的問題,先檢視孩子究竟吃了什麼?因為很有可能是食物惹的禍,例如「三高」食物。許多研究已證明高糖、高油、高鹽的「三高」食物,不利孩子的成長與健康。高油脂會讓頭腦變得遲鈍、血液變濃稠;高鹽分會使血壓上升造成情緒緊繃;高糖分會使血糖急遽上升又下降;「三高」食物就像孩子腦力的「隱形殺手」。
「『不吃什麼』比『吃進什麼』,對提升或改善孩子的專注力更為重要,」馬蘭中醫診所院長曾綺華迫切地提出中醫另一種觀點。她花了兩年時間投入古籍研究,以及先鋒計畫的臨床研究後發現,過動或專注力有問題與孩子的「胃熱」體質密切相關,而「嗜食肥甘」是導致胃熱體質的主因。「胃熱,那就像孩子的肚子有一鍋熱水在煮,」曾綺華形容,因此父母要幫孩子做的是「關火」,也就是不要吃進會引起胃熱的燥熱食物,如巧克力、蛋糕、冰淇淋、炸雞、薯條。
守則5 少吃食品添加物
國內外有些研究指出,食品添加物是影響孩子的過動、過敏、情緒以及專注力不足的主因。雖然這些研究沒有做出不容置疑的結論,但許多醫師以及營養師對父母提出共同建議,「提升孩子的專注力,食品添加物少吃為妙。」一項由英國政府資助的研究計畫發現,孩子過動行為因吃進含有食品添加物的食物而明顯增加,一旦停止這些含有食品添加物的飲食,孩子過動行為就明顯減少。
守則6 多喝白開水或礦泉水
水在人體血液中佔有八成以上,就像輸送系統,把養分輸送到頭腦,也帶走有害物質。俗諺的「水是百藥之王」,不是沒有道理。根據研究指出,大多數人喝水不足,使得腦力表現低於原有水平。在英國有一項研究發現,在學業成績表現優秀的學童,每天至少喝八杯水。因此希望腦力能高效率演出,除了均衡又健康的飲食外,每天一定要喝進充分的白開水,根據專家建議,至少要喝足二公升的水,頭腦才不會「乾枯」,專注力有源源不斷的能量。
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寫功課用對方法
用對方法,寫功課不抓狂
學習要自己來,無法強迫;因為喜歡而自主的學習,才會持續。孩子寫功課時,父母只提供必要的協助;放手,才讓孩子的能力長出來。從小開始建立的良好親子關係,以及讓孩子從生活中養成自我負責的習慣,是引導孩子自主學習的兩大前提。
天下父母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師大附中高三學生陳柏安一樣。倒不是因為他今年大學學測考了滿級分,而是因為他從小「想學的東西就專注去學,有瓶頸也能自己克服,」柏安的媽媽說。從鋼琴、畫畫、圍棋、足球、魔術到課業,他都因為喜歡而持續學,而且主動找到自己的學習策略。「功課是我自己的事,」沒上資優班、也沒補習的陳柏安說,他完全就是動機強烈、自動自發學習理論的最好證明。
但是大部分的孩子都需要父母、老師推一把,去引導他開啟那個學習動機的開關。專家建議,從小開始建立的良好親子關係,以及讓孩子從生活中養成自我負責的習慣,是引導孩子自主學習的兩大前提。
美國教養專家約翰‧羅斯蒙在《如何誘導孩子做功課》中一針見血的指出,「平常在日常生活上不能自主的孩子,在功課上也會有同樣情形。他們不是想要失敗,而是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成功。」
那麼,父母要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培養出自動自發寫功課、學習的習慣?
方法一:提供界限分明的自由空間
學習動機強的孩子也是獨立的孩子,設定界限才能促使孩子獨立自主。《學習動機》一書強調,孩子的安全感來自一個清楚規劃好的每日時間表,有固定可靠的生活節奏和儀式,在這個範圍內他能自由發展。讓孩子習慣一個固定的寫功課時間和地點,讓他自己決定每天什麼時間寫功課。清楚的約法三章,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期望,然後貫徹執行這個約定。
當孩子的行為越界,父母必須有前後一致的反應,孩子了解違反約定的後果,父母要堅持到底。
讓孩子當學習的主角。每天自己整理書包、自己翻開做功課需要的課本、自己把問題念出來。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讓他儘早學會為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父母只需提供必要的協助,而且愈少愈好。
但是,很多父母會覺得很難拿捏過與不及的程度。根據教育理論和老師現場觀察,家長太過涉入,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的依賴性。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吳麗君建議,父母只要提供孩子工具、情緒支持,例如,和孩子討論上網找資料時判斷的準則,但不要替孩子做選擇,當然更不要替他寫作文。「最重要的,不剝奪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去探索的機會,不要為了漂亮的分數,阻礙孩子能力長出來。」也不要因為孩子寫太慢、太醜而接過來一手包辦。
方法二:父母從陪伴到放手
低年級時,父母可以營造出和孩子一起做功課的快樂親子時光,幫助他把功課當成像刷牙洗澡般的每日生活例行事物。親子一起立下寫功課的規律,養成習慣水到渠成。但是父母不能代勞寫功課,也不要直接告訴他答案,因為「寫功課是孩子自己的事」,各國教養專家都一致強調。
清楚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的責任。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系副教授林如萍告訴兒子,「我是陪跑者,不是接力者,也不能替你跑,但是我不會不管你。」兒子中年級以後除非孩子自己要求,她不檢查功課,只問有沒有問題。有問題就替他找資源、找方法,但不是找答案。有時候,對於孩子的問題,只要請他再講解一遍,或者用相關例子刺激他去想,或將問題用不同方式再問一遍,他都能自己找出答案。
隨著孩子年齡漸長,父母應該一步步退出孩子寫功課的過程。把自己放在合作、而非監督的位置。孩子大一點做功課時,父母可以去做別的事。這樣的行動等於告訴孩子,「那是你的功課!」同時也傳遞「我相信你一個人做得到」的訊息。在鼓勵閱讀和規勸遠離電視、電腦的同時,父母應該以身作則,言行合一。
方法三:結合學習和生活
有好奇心,孩子才能發現學習樂趣,並相信自己有能力學好。幫助孩子找出所學內容和生活之間的關連性。幫助孩子將學校所學放進一個大架構,歸納出關連性,並帶他尋找所學內容的真意,而不是死讀書。
父母不要將學習窄化為功課或考試,日常生活裡也處處可以學習。林如萍回憶,兒子上國一時參加一個物理活動,要用物理寫作、編曲、做海報,並且鼓勵全家共同學習。剛開始,全家不知從何做起。有一天,她煮水餃時,兒子發現,水餃熟了就浮起來,是因為體積增加了,「那不是阿基米德原理嗎?」恍然大悟的兒子因而寫了一首「阿基米德煮水餃」詩。他又從爸爸煮咖啡想到虹吸原理,從指甲剪、開罐器想到槓桿原理,又寫了好多首物理詩,後來還因此進入決賽。
「很多老師在教知識,但沒有讓學生去體驗,所以他不會反思,這和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林如萍說,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裡扮演提供動手做、體驗、反思機會的橋梁角色。
方法四:多看孩子的進步和優點
幫助孩子去認識和拓展自己的能力,真正接受和讚揚孩子的成就,清楚指出孩子的進步。獎勵孩子的好成績,不要強調結果,而應讚揚過程,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努力和達到目標的步驟。例如,對孩子說,「記得你第一次寫這種功課時有多困難嗎?現在容易多了!」比籠統的說,「你真是小天才!」有效得多,而且更能激勵他。
物質性的獎品不一定有效,但是父母和子女共同分享的美好經驗,例如親子共遊,和爸爸一起打籃球等,則特別有效。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功課不一定每次都要寫到超級棒,有時候可以接受就好。學校所教的課程,不見得正好是孩子的興趣所在。他們也不會在每個領域都努力加強自己的能力。分享你自己當中小學生時的想法和心情,甚至也曾缺乏動機的經驗。
在學科學習不怎麼順暢時,替孩子創造一些成就感,閒暇時從事的嗜好,也能創造出「我很棒」的時刻。如果一定要批評,要有建設性,就事論事,例如,「你用的方法對了,但是你應該再檢查一下。」比罵他「你怎麼老是這麼粗心!」容易讓孩子聽進去。要讓孩子知道,批評不代表你對他的愛減少,只表示你看不過他現在的行為,孩子本身不是錯誤,而是他犯了一個錯。
方法五:加入休息和睡眠的休止符
孩子只有在充分休息的狀態下,才能承受學校生活的壓力。孩子的專心時間依年齡和個性各有不同,一般說來,六歲孩子一次只能專心十五分鐘,然後必須關閉五分鐘;九歲提高到二十分鐘;十二歲以上的孩子則能專心三十分鐘以上。父母可以教導孩子觀察自己不專心的訊號,然後短暫休息。但是空白時間應該限制看電視或玩電腦。
南投育樂國小老師王文華建議,用計時器來幫忙孩子測時間。把孩子寫功課的時間切割成幾個小節,中間休息。隨著孩子年齡、個性,專注時間不一,藉由計時器,可以讓孩子了解專心的力量,並且在時限之內完成該做的事。
台北仁愛國小高年級導師顏英會請家長在聯絡簿上記錄孩子做功課的時間,「如果超過四十分鐘,表示孩子無法自己勝任對這項功課,老師還必須做補救工作。」
睡眠充足是學習成功的重要基礎。尤其考試前。睡覺時,知識進入腦部的長期記憶。九到十三歲的孩子,最好睡足九到十小時。
家長也應該和孩子約定上床時間,例如九點過後,不管有沒有做完,都應該上床。
學習要自己來,不能強迫。但是父母要先有體認,學習不限於學校功課、生活中處處是學習,處處是功課。親子時光中和家人隨興聊天、摟抱依偎、甚至不需要說話的陪伴,都是孩子學習的養分。有從容的父母,才有從容的下一代。
學習要自己來,無法強迫;因為喜歡而自主的學習,才會持續。孩子寫功課時,父母只提供必要的協助;放手,才讓孩子的能力長出來。從小開始建立的良好親子關係,以及讓孩子從生活中養成自我負責的習慣,是引導孩子自主學習的兩大前提。
天下父母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師大附中高三學生陳柏安一樣。倒不是因為他今年大學學測考了滿級分,而是因為他從小「想學的東西就專注去學,有瓶頸也能自己克服,」柏安的媽媽說。從鋼琴、畫畫、圍棋、足球、魔術到課業,他都因為喜歡而持續學,而且主動找到自己的學習策略。「功課是我自己的事,」沒上資優班、也沒補習的陳柏安說,他完全就是動機強烈、自動自發學習理論的最好證明。
但是大部分的孩子都需要父母、老師推一把,去引導他開啟那個學習動機的開關。專家建議,從小開始建立的良好親子關係,以及讓孩子從生活中養成自我負責的習慣,是引導孩子自主學習的兩大前提。
美國教養專家約翰‧羅斯蒙在《如何誘導孩子做功課》中一針見血的指出,「平常在日常生活上不能自主的孩子,在功課上也會有同樣情形。他們不是想要失敗,而是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成功。」
那麼,父母要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培養出自動自發寫功課、學習的習慣?
方法一:提供界限分明的自由空間
學習動機強的孩子也是獨立的孩子,設定界限才能促使孩子獨立自主。《學習動機》一書強調,孩子的安全感來自一個清楚規劃好的每日時間表,有固定可靠的生活節奏和儀式,在這個範圍內他能自由發展。讓孩子習慣一個固定的寫功課時間和地點,讓他自己決定每天什麼時間寫功課。清楚的約法三章,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期望,然後貫徹執行這個約定。
當孩子的行為越界,父母必須有前後一致的反應,孩子了解違反約定的後果,父母要堅持到底。
讓孩子當學習的主角。每天自己整理書包、自己翻開做功課需要的課本、自己把問題念出來。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讓他儘早學會為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父母只需提供必要的協助,而且愈少愈好。
但是,很多父母會覺得很難拿捏過與不及的程度。根據教育理論和老師現場觀察,家長太過涉入,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的依賴性。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吳麗君建議,父母只要提供孩子工具、情緒支持,例如,和孩子討論上網找資料時判斷的準則,但不要替孩子做選擇,當然更不要替他寫作文。「最重要的,不剝奪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去探索的機會,不要為了漂亮的分數,阻礙孩子能力長出來。」也不要因為孩子寫太慢、太醜而接過來一手包辦。
方法二:父母從陪伴到放手
低年級時,父母可以營造出和孩子一起做功課的快樂親子時光,幫助他把功課當成像刷牙洗澡般的每日生活例行事物。親子一起立下寫功課的規律,養成習慣水到渠成。但是父母不能代勞寫功課,也不要直接告訴他答案,因為「寫功課是孩子自己的事」,各國教養專家都一致強調。
清楚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的責任。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系副教授林如萍告訴兒子,「我是陪跑者,不是接力者,也不能替你跑,但是我不會不管你。」兒子中年級以後除非孩子自己要求,她不檢查功課,只問有沒有問題。有問題就替他找資源、找方法,但不是找答案。有時候,對於孩子的問題,只要請他再講解一遍,或者用相關例子刺激他去想,或將問題用不同方式再問一遍,他都能自己找出答案。
隨著孩子年齡漸長,父母應該一步步退出孩子寫功課的過程。把自己放在合作、而非監督的位置。孩子大一點做功課時,父母可以去做別的事。這樣的行動等於告訴孩子,「那是你的功課!」同時也傳遞「我相信你一個人做得到」的訊息。在鼓勵閱讀和規勸遠離電視、電腦的同時,父母應該以身作則,言行合一。
方法三:結合學習和生活
有好奇心,孩子才能發現學習樂趣,並相信自己有能力學好。幫助孩子找出所學內容和生活之間的關連性。幫助孩子將學校所學放進一個大架構,歸納出關連性,並帶他尋找所學內容的真意,而不是死讀書。
父母不要將學習窄化為功課或考試,日常生活裡也處處可以學習。林如萍回憶,兒子上國一時參加一個物理活動,要用物理寫作、編曲、做海報,並且鼓勵全家共同學習。剛開始,全家不知從何做起。有一天,她煮水餃時,兒子發現,水餃熟了就浮起來,是因為體積增加了,「那不是阿基米德原理嗎?」恍然大悟的兒子因而寫了一首「阿基米德煮水餃」詩。他又從爸爸煮咖啡想到虹吸原理,從指甲剪、開罐器想到槓桿原理,又寫了好多首物理詩,後來還因此進入決賽。
「很多老師在教知識,但沒有讓學生去體驗,所以他不會反思,這和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林如萍說,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裡扮演提供動手做、體驗、反思機會的橋梁角色。
方法四:多看孩子的進步和優點
幫助孩子去認識和拓展自己的能力,真正接受和讚揚孩子的成就,清楚指出孩子的進步。獎勵孩子的好成績,不要強調結果,而應讚揚過程,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努力和達到目標的步驟。例如,對孩子說,「記得你第一次寫這種功課時有多困難嗎?現在容易多了!」比籠統的說,「你真是小天才!」有效得多,而且更能激勵他。
物質性的獎品不一定有效,但是父母和子女共同分享的美好經驗,例如親子共遊,和爸爸一起打籃球等,則特別有效。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功課不一定每次都要寫到超級棒,有時候可以接受就好。學校所教的課程,不見得正好是孩子的興趣所在。他們也不會在每個領域都努力加強自己的能力。分享你自己當中小學生時的想法和心情,甚至也曾缺乏動機的經驗。
在學科學習不怎麼順暢時,替孩子創造一些成就感,閒暇時從事的嗜好,也能創造出「我很棒」的時刻。如果一定要批評,要有建設性,就事論事,例如,「你用的方法對了,但是你應該再檢查一下。」比罵他「你怎麼老是這麼粗心!」容易讓孩子聽進去。要讓孩子知道,批評不代表你對他的愛減少,只表示你看不過他現在的行為,孩子本身不是錯誤,而是他犯了一個錯。
方法五:加入休息和睡眠的休止符
孩子只有在充分休息的狀態下,才能承受學校生活的壓力。孩子的專心時間依年齡和個性各有不同,一般說來,六歲孩子一次只能專心十五分鐘,然後必須關閉五分鐘;九歲提高到二十分鐘;十二歲以上的孩子則能專心三十分鐘以上。父母可以教導孩子觀察自己不專心的訊號,然後短暫休息。但是空白時間應該限制看電視或玩電腦。
南投育樂國小老師王文華建議,用計時器來幫忙孩子測時間。把孩子寫功課的時間切割成幾個小節,中間休息。隨著孩子年齡、個性,專注時間不一,藉由計時器,可以讓孩子了解專心的力量,並且在時限之內完成該做的事。
台北仁愛國小高年級導師顏英會請家長在聯絡簿上記錄孩子做功課的時間,「如果超過四十分鐘,表示孩子無法自己勝任對這項功課,老師還必須做補救工作。」
睡眠充足是學習成功的重要基礎。尤其考試前。睡覺時,知識進入腦部的長期記憶。九到十三歲的孩子,最好睡足九到十小時。
家長也應該和孩子約定上床時間,例如九點過後,不管有沒有做完,都應該上床。
學習要自己來,不能強迫。但是父母要先有體認,學習不限於學校功課、生活中處處是學習,處處是功課。親子時光中和家人隨興聊天、摟抱依偎、甚至不需要說話的陪伴,都是孩子學習的養分。有從容的父母,才有從容的下一代。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