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寫功課用對方法

用對方法,寫功課不抓狂
 
學習要自己來,無法強迫;因為喜歡而自主的學習,才會持續。孩子寫功課時,父母只提供必要的協助;放手,才讓孩子的能力長出來。從小開始建立的良好親子關係,以及讓孩子從生活中養成自我負責的習慣,是引導孩子自主學習的兩大前提。

天下父母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師大附中高三學生陳柏安一樣。倒不是因為他今年大學學測考了滿級分,而是因為他從小「想學的東西就專注去學,有瓶頸也能自己克服,」柏安的媽媽說。從鋼琴、畫畫、圍棋、足球、魔術到課業,他都因為喜歡而持續學,而且主動找到自己的學習策略。「功課是我自己的事,」沒上資優班、也沒補習的陳柏安說,他完全就是動機強烈、自動自發學習理論的最好證明。

但是大部分的孩子都需要父母、老師推一把,去引導他開啟那個學習動機的開關。專家建議,從小開始建立的良好親子關係,以及讓孩子從生活中養成自我負責的習慣,是引導孩子自主學習的兩大前提。

美國教養專家約翰‧羅斯蒙在《如何誘導孩子做功課》中一針見血的指出,「平常在日常生活上不能自主的孩子,在功課上也會有同樣情形。他們不是想要失敗,而是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成功。」

那麼,父母要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培養出自動自發寫功課、學習的習慣?

方法一:提供界限分明的自由空間
學習動機強的孩子也是獨立的孩子,設定界限才能促使孩子獨立自主。《學習動機》一書強調,孩子的安全感來自一個清楚規劃好的每日時間表,有固定可靠的生活節奏和儀式,在這個範圍內他能自由發展。讓孩子習慣一個固定的寫功課時間和地點,讓他自己決定每天什麼時間寫功課。清楚的約法三章,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期望,然後貫徹執行這個約定。

當孩子的行為越界,父母必須有前後一致的反應,孩子了解違反約定的後果,父母要堅持到底。

讓孩子當學習的主角。每天自己整理書包、自己翻開做功課需要的課本、自己把問題念出來。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讓他儘早學會為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父母只需提供必要的協助,而且愈少愈好。

但是,很多父母會覺得很難拿捏過與不及的程度。根據教育理論和老師現場觀察,家長太過涉入,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的依賴性。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吳麗君建議,父母只要提供孩子工具、情緒支持,例如,和孩子討論上網找資料時判斷的準則,但不要替孩子做選擇,當然更不要替他寫作文。「最重要的,不剝奪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去探索的機會,不要為了漂亮的分數,阻礙孩子能力長出來。」也不要因為孩子寫太慢、太醜而接過來一手包辦。

方法二:父母從陪伴到放手
低年級時,父母可以營造出和孩子一起做功課的快樂親子時光,幫助他把功課當成像刷牙洗澡般的每日生活例行事物。親子一起立下寫功課的規律,養成習慣水到渠成。但是父母不能代勞寫功課,也不要直接告訴他答案,因為「寫功課是孩子自己的事」,各國教養專家都一致強調。

清楚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的責任。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系副教授林如萍告訴兒子,「我是陪跑者,不是接力者,也不能替你跑,但是我不會不管你。」兒子中年級以後除非孩子自己要求,她不檢查功課,只問有沒有問題。有問題就替他找資源、找方法,但不是找答案。有時候,對於孩子的問題,只要請他再講解一遍,或者用相關例子刺激他去想,或將問題用不同方式再問一遍,他都能自己找出答案。

隨著孩子年齡漸長,父母應該一步步退出孩子寫功課的過程。把自己放在合作、而非監督的位置。孩子大一點做功課時,父母可以去做別的事。這樣的行動等於告訴孩子,「那是你的功課!」同時也傳遞「我相信你一個人做得到」的訊息。在鼓勵閱讀和規勸遠離電視、電腦的同時,父母應該以身作則,言行合一。

方法三:結合學習和生活
有好奇心,孩子才能發現學習樂趣,並相信自己有能力學好。幫助孩子找出所學內容和生活之間的關連性。幫助孩子將學校所學放進一個大架構,歸納出關連性,並帶他尋找所學內容的真意,而不是死讀書。

父母不要將學習窄化為功課或考試,日常生活裡也處處可以學習。林如萍回憶,兒子上國一時參加一個物理活動,要用物理寫作、編曲、做海報,並且鼓勵全家共同學習。剛開始,全家不知從何做起。有一天,她煮水餃時,兒子發現,水餃熟了就浮起來,是因為體積增加了,「那不是阿基米德原理嗎?」恍然大悟的兒子因而寫了一首「阿基米德煮水餃」詩。他又從爸爸煮咖啡想到虹吸原理,從指甲剪、開罐器想到槓桿原理,又寫了好多首物理詩,後來還因此進入決賽。

「很多老師在教知識,但沒有讓學生去體驗,所以他不會反思,這和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林如萍說,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裡扮演提供動手做、體驗、反思機會的橋梁角色。
方法四:多看孩子的進步和優點

幫助孩子去認識和拓展自己的能力,真正接受和讚揚孩子的成就,清楚指出孩子的進步。獎勵孩子的好成績,不要強調結果,而應讚揚過程,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努力和達到目標的步驟。例如,對孩子說,「記得你第一次寫這種功課時有多困難嗎?現在容易多了!」比籠統的說,「你真是小天才!」有效得多,而且更能激勵他。

物質性的獎品不一定有效,但是父母和子女共同分享的美好經驗,例如親子共遊,和爸爸一起打籃球等,則特別有效。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功課不一定每次都要寫到超級棒,有時候可以接受就好。學校所教的課程,不見得正好是孩子的興趣所在。他們也不會在每個領域都努力加強自己的能力。分享你自己當中小學生時的想法和心情,甚至也曾缺乏動機的經驗。

在學科學習不怎麼順暢時,替孩子創造一些成就感,閒暇時從事的嗜好,也能創造出「我很棒」的時刻。如果一定要批評,要有建設性,就事論事,例如,「你用的方法對了,但是你應該再檢查一下。」比罵他「你怎麼老是這麼粗心!」容易讓孩子聽進去。要讓孩子知道,批評不代表你對他的愛減少,只表示你看不過他現在的行為,孩子本身不是錯誤,而是他犯了一個錯。

方法五:加入休息和睡眠的休止符
孩子只有在充分休息的狀態下,才能承受學校生活的壓力。孩子的專心時間依年齡和個性各有不同,一般說來,六歲孩子一次只能專心十五分鐘,然後必須關閉五分鐘;九歲提高到二十分鐘;十二歲以上的孩子則能專心三十分鐘以上。父母可以教導孩子觀察自己不專心的訊號,然後短暫休息。但是空白時間應該限制看電視或玩電腦。

南投育樂國小老師王文華建議,用計時器來幫忙孩子測時間。把孩子寫功課的時間切割成幾個小節,中間休息。隨著孩子年齡、個性,專注時間不一,藉由計時器,可以讓孩子了解專心的力量,並且在時限之內完成該做的事。

台北仁愛國小高年級導師顏英會請家長在聯絡簿上記錄孩子做功課的時間,「如果超過四十分鐘,表示孩子無法自己勝任對這項功課,老師還必須做補救工作。」

睡眠充足是學習成功的重要基礎。尤其考試前。睡覺時,知識進入腦部的長期記憶。九到十三歲的孩子,最好睡足九到十小時。

家長也應該和孩子約定上床時間,例如九點過後,不管有沒有做完,都應該上床。
學習要自己來,不能強迫。但是父母要先有體認,學習不限於學校功課、生活中處處是學習,處處是功課。親子時光中和家人隨興聊天、摟抱依偎、甚至不需要說話的陪伴,都是孩子學習的養分。有從容的父母,才有從容的下一代。

2011年10月22日 星期六

跳繩

研究:每天跳繩30分鐘,孩子長高學習好

陽明大學學校衛生研究中心主任劉影梅針對宜蘭縣超過千名小四學生進行研究,發現持續跳繩的學生,會比不跳繩的學童長得高

跳繩的學童每天跳30分鐘,連續跳20週後,比對照組不跳繩的學生平均多長1.5公分,且女生長高的效果比男生更明顯。除了能長高,跳繩還能增強孩子自律神經的控制能力,提升學習力。劉影梅表示,追趕跑跳等跳躍運動,都有助於長高;跳繩便宜又普及,在室內也能操作,是不錯的選擇。但她也提醒,進行中強度的跳躍就好,也就是1分鐘跳60~100下即可;高強度(如跳司令台)、長時間的練習可能會破壞骨骼生長板,反而長不高。

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洪蘭說:給孩子開啟世界的鑰匙

洪蘭說: 求學本來就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只是這個「引進門」不是靠不停的考試,而是靠他從生活中去體驗。當我們的孩子可以分辨出單獨與孤獨的差異,可以一個人獨處而不寂寞,不需要一回家立刻打開電視來避免孤獨感時,教育就成功了。
最近擔任一個比賽的評審,發現台灣的孩子想像力豐富,創造出很好的點子,冠軍隊的表現尤其好,主辦單位在頒完獎後問他們:為什麼別人都抱怨來不及,他們做完了還有時間修改、做得比別人完善。

原來他們三人是高中同學,他們的導師深切感覺到時間分配、生活紀律是學習的基本功,所以很注重課本以外的實用知識。老師要他們善用時間,每星期五下午放學前做出這個週末的時間分配表,把一天分成三個時段,依自己的需求,填入要做的功課,如果上午做了數學,下午就換成準備工藝課材料,將動腦與動身體區隔開來。當一切按照計畫進行,玩的時候就可以安心的玩,不必擔心功課還沒做而玩得不盡興。所以他們三年來養成了很好的時間管理能力。

由於出社會以後要靠朋友,加上現在又是個科技整合的社會,講求團隊合作,老師把班上工作分成小組,要他們學習合作。而且每個人都要輪流做班上的幹部,因為事非經過不知難,批評別人很容易,但是等到自己做時,不見得做得比別人好,所謂「見人挑擔不吃力」,所以老師一直強調合作時的「給」與「取」。

這次在決定參賽後,他們一如以往,先列出所有的工作,再依自己的長處認養工作,然後每週聚會討論並確定進度,因此他們能在寒假時做完所有工作,留下一週反覆練習上台報告的內容與台風,最後拿到第一名。

他們的話讓我非常感動。王爾德說,真正的學校應該是街頭(The real schools should be the streets.),我們要教學生實際用得到的東西,老師不必用甜的分數討好學生,只要讓學生學到東西,學生自然會記得老師。大園空難時,一位研究生來跟我請假去參加公祭,因為他看到國中的一位老師在罹難者名單中。他說這位老師很嚴,還會打人,但這位老師幫助他奠定了理化的基礎,讓他能有今天,所以他想去參加公祭。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現今的網際網路社會,學生自己可以上網找到很多的知識,老師的責任,說實在的,只剩下傳道了。我們應該儘量教學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天下的知識是教不完的,但只要教會他讀書的方法和做事的態度,就像給了他開門的鑰匙,以後世界就是他的。

求學本來就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只是這個「引進門」不是靠不停的考試,而是靠他從生活中去體驗。當我們的孩子可以分辨出單獨(alone)與孤獨(lonely)的差異,可以一個人獨處而不寂寞,不需要一回家立刻打開電視來避免孤獨感時,教育就成功了。
但願台灣的每個人都能看到我們教育的真正目的。

2011年9月18日 星期日

炒好菜的決竅

炒出好菜的獨門決竅

巧炒豬肉片:
將切好肉片放在漏勺裏,在開水中晃動幾下,待肉片剛變色時就起水,瀝出水分,然後再下鍋炒,只需3-4分鐘就能熟,並且鮮嫩可口。

巧炒牛肉片:
炒牛肉片之前,先用啤酒將麵粉調稀,淋在牛肉片上,啤酒中的酶發揮作用,能使蛋白質分解,可增加牛肉的鮮嫩程度。

巧炒豬肝:
炒豬肝前,可用冷水將豬肝浸泡20分鐘,讓汙血排出,再用少量太白粉拌勻,用大火爆炒。
注:炒豬肝本來是帶血水的好吃,但現在養豬的都用瘦肉精,而瘦肉精多堆積在豬肝, 豬腰之中,所以為了吃得放心還是泡泡水好。

巧炒腰花:
腰花切好後,加少許白醋,用水浸泡20分鐘,腰花會發大,無血水,炒熟後潔白脆口。

巧炒魚片:
在炒魚片時,加些白糖,魚皮就不易溶爛。

巧炒鱔魚片:
炒時配一些香菜,可起到調味、鮮香、解腥的作用。

巧炒蝦仁:
將剝去皮的蝦仁放入碗內,按每250克 蝦仁加入精鹽或食用堿粉1 -1.5克。用手輕輕抓搓一會兒後用清水浸泡,然後再用清水漂洗乾淨。這樣能使炒出的蝦仁透明如水晶爽嫩而可口。

巧炒雞蛋:
將雞蛋打入碗中,加入少許溫水攪拌均勻,倒入油鍋裏炒;炒時往鍋裏滴少許酒,這樣炒出的雞蛋蓬鬆、鮮嫩、可口。

巧炒藕片:
將嫩藕切成薄片,入鍋爆炸,顛翻幾下,放入適量食鹽便立即出鍋,這樣炒出的藕片就會色白如雪,清脆多汁。如果炒藕片時越炒越粘,可邊炒邊加少許清水,不但好炒,而且炒出來的藕片又白又嫩。

巧炒青椒:
炒青椒要用急火快炒,炒時加放些許精鹽、醋,烹炒幾下,出鍋裝盤即成。

巧炒胡蘿蔔:
胡蘿蔔素只有溶解在油脂中,才能被人體吸收。因此,炒胡蘿蔔時要多放些油,特別是同肉一起炒較好。

巧炒芹菜:
芹菜、韭菜若炒得不好,就質韌不好吃。如將油鍋用猛火燒熱,再將菜倒入鍋內快炒,能使炒出來的芹菜鮮嫩、脆滑、可口。

巧炒菜花:
炒菜花時,加少許牛奶,會使成品更加白嫩可口。炒菜花之前,用清水洗淨後再焯一遍,然後與肉片等一起下鍋炒即可。

巧炒莧菜:
在冷鍋冷油中放入莧菜,再用旺火炒熟,這樣炒出來的莧菜色澤明亮,滑潤爽口,不會有異味出現。

巧炒花生米:
用冷鍋冷油炒花生米,酥而不變色,不脫皮,如油炸的一樣。
鮮嫩清蒸魚的七大秘方
所有煮魚的方法中,清蒸魚可以說是最受歡迎的。清蒸過後的魚肉鮮、味美,主要是保存了魚的營養成份。別看清蒸魚是一道簡單的菜,製作起來可是有很多秘訣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清蒸魚製作過程中要注意的細節。

秘訣一:魚的重量控制在600克 左右,這樣大小的體積,擺在魚盤中,看上去美觀,而且生熟火候好把握;

秘訣二:收拾魚時,可將魚脊骨從腹內斬斷(用刀尾鋸斷),以防魚蒸熟後由於魚骨收縮而使魚的整體變形(如果您的手藝比較生疏,不斬 也行,免得還沒開始蒸,就把魚糟蹋變形)。將魚收拾乾淨後,在魚體兩側抹勻豬油(清油也湊合啦),再沾少許白酒(你也可以嘗試沾些洋酒,也許又開創出新口 味);

秘訣三:將約50克 肉餡拌入一點醬油、麻油、鹽、薑末、香菇末後放入魚腹中,既可使魚味更鮮又可撐起魚腹,使蒸出的魚形體飽滿;

秘訣四:取大塊老薑,取最長段切成均勻漂亮的細長絲,將大蔥取中段(不清不白處,與薑絲等長)切絲,(為了美觀,誘發食欲)鋪在魚盤上,將魚入盤後再在魚身上撒些蔥薑絲;

秘訣五:一定要在蒸鍋水開後,再將魚入鍋(千萬別涼水將魚上鍋蒸,那就砸鍋了。很多清蒸菜的秘訣都是水開後食物入鍋蒸);

秘訣六:蒸6-7分鐘即關火(火候是頂級秘訣);

秘訣七:關火後,別打開鍋蓋,魚不取出鍋,利用鍋內餘溫“虛蒸”5-8分鐘後立即出鍋,再將預先備好的調料(醬油、醋、清油、很少的鹽或不放鹽) 淋遍魚身(不能放味精,以求清淡、鮮嫩),再隨意擺上幾根散香菜後上桌開吃。

特色:此魚嫩如豆腐、香如蟹肉,清淡爽口。如果吃的時候有旁人在座,您要將筷子儘快悄悄對準魚腹(最嫩最香的精華之處),先下手為強!

要點補充

1、如果是清蒸蓮魚或草魚等稍大的魚(重量應控制在1000克 左右),蒸的時間還可以再延長2-3分鐘,但不要太長時間。別忘了“虛蒸”招數。

2、也可以將調好的、準備最後淋在魚身上的(醬油、醋、油)汁放在一個小碗裏,與魚一起上鍋蒸,待魚出鍋後,將此調料也從鍋中取出,澆在魚身上,這樣的澆汁與前面的生汁相比,少了一些生澀,魚味更溫香柔和,適合老年人和喜歡清淡者的口味。

3、蒸稍大的魚時,可在魚身下架兩根筷子,使魚離開底盤架空,魚身全面遇熱快熟,出鍋後,在廚房裏,悄悄把筷子撤出,別讓吃客發現你的竅門。

4、蒸稍大的魚時,可以將魚立起來(像魚在水裏遊動的樣子)蒸。這時,可用一節約5釐米長的大蔥撐開魚腹,使魚平穩立住,在魚身兩側扣放兩個小陶瓷碗固定魚身(魚腹內不放肉餡)。此時,還可以在魚身兩邊各側刨三刀,並在每個刀縫處夾入一片薑。魚蒸熟後,將小碗撤走再上桌。

時下炒菜喜歡放雞精和味精,這些化學品不單把我們的健康吃壞了,同時也把我們的味蕾都吃壞了,使我們的口味越吃越重,再也吃不出食 物本身的美味。本人建意大家從今天起別再放雞精和味精,可能在開始時會不習慣,但 一兩 個月後您的味蕾會恢復味覺,您會再次品賞到雞鴨魚肉和蔬菜瓜果本來的 美味,真正享受到吃的幸福。

請不要使用硼砂,胖大粉,嫩肉粉等不利於健康之物,請用不含防腐劑的調味品, 保質期越短越安全。敬請參考!

2011年9月3日 星期六

假期也要管理

假期也要管理,4技巧均衡工作與人生

回想看看,每一個周末假日,你究竟都是如何度過的呢?是否睡覺睡到中午、無所事事地到處閒晃,打開電視節目一台換過一台,然後和朋友出去喝酒到天亮?回想看看,每一個周末假日,你究竟都是如何度過的呢?是否睡覺睡到中午、無所事事地到處閒晃,打開電視節目一台換過一台,然後和朋友出去喝酒到天亮?又或者根本不記得自己做過些什麼,等到準備要上班的前一晚,才開始抱怨,「假期好短,感覺都沒休息到,什麼事也都沒做!」

《fun假就有fun人 生》作者大田正文指出,包括周休二日和國定假日,其實一整年幾乎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放假,只是大部分的人都不經意地揮霍而不自知。然而,大田指出,正是 這些「完全自由」的休假時間,才能讓我們有機會從事自己的興趣、發展自己的專長,甚至擴展公司外的人脈關係,使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更加豐富。

想要擁有充實的假日、提升休假品質,不妨參考大田提出的4項做法,有策略地運用自己的休息時間,打造更美好、更有意義的人生。

1.學會在「假日早起」,獲得完整時間:

「平 常沒睡飽,放假就要補回來」是許多人周末賴床的藉口。但如果能在假日早起,就能獲得更長、更完整的時間,不再發生「放假什麼都沒做」的懊悔。試著在休假日 安排「會讓人興奮」的行程,就像小學生在遠足當天早上,都會自動自發地起床一樣,只要事先設定自己會開心期待的計畫,就能提高假日早起的可能性。

2.找出自己喜歡的事,培養專長:

大田提到,做自己喜歡的事,才符合「休活」的意義。所謂「休活」是指運用假日發展專長,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也能改變自己的人生。而唯有從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出發,才容易把「休活」經營得長久,並獲得成就感。 不過,如果你困惑於「一時間還想不到自己喜歡什麼」,不妨試著自問:「曾經讓我廢寢忘食地投入的事情是什麼呢?」或許線索就藏在這些回憶之中。

3.加入社群團體,發展個人獨特性:

除了公司和家之外,每個人都應該有個「第三空間」,能夠自在地進行自己的嗜好。例如熱愛讀書的人可以加入讀書會,與他人相互交流,提升個人的視野,讓人生充滿更多可能性。 一 般來說,社群團體的成員可能為數眾多,若想讓自己脫穎而出,可思考自身的藍海策略。其中一個方法是「將兩項以上自己喜歡的事物相乘」,比方說喜歡讀書的人 很多,喜歡織圍巾的人也很多,但同時喜歡這兩項的人可能就不多。如此,在讀書會裡,你就能以「會織圍巾」這個特質讓人印象深刻。

4.要持續半年,也要提升品質:

大 田觀察,若要感受到「休活」帶來的具體效果,或是打入社群團體、成功獲取成員的信任,至少必須持續半年以上。然而他也強調,並不是到了半年的「量」,就一 定會有成果,更重要是每一次休活的「質」。即使只能抽出一個小時做自己的事,但全力以赴,也絕對比漫不經心地做上兩小時強上許多。

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

笑話

◎老頭臨終前向老伴告解:『我曾經有過一段婚外戀,請妳原諒。』 老伴:『這哪是甚麼大事啊,你可以瞑目了。 你看看咱家的孩子哪一個長得像你?』

◎一個電工走入手術室,對一位戴著氧氣罩的垂危病患說道:『喂! 你聽好,好好深呼吸,我需要停電五分鐘!』

◎俺村就剩俺一個光棍兒了,其他男人生了的孩兒後都結扎了,『 大夫~~您也給俺結扎了吧?

我怕要是哪個女的懷孕了,這個責任俺可擔當不起啊!』

◎一位白人到黑人區發表競選演說,為了贏得黑人選民的支持, 演說中他竟脫口而出:『雖然我的皮膚是白的, 但心卻和你們一樣黑!』

◎一神經病在床上唱歌,唱著唱著翻了個身,趴在枕頭上繼續唱歌, 主治醫生問:『唱就唱吧,你翻身幹什麼?』

神經病說:『傻醫~~A面唱完當然要唱B面了。』

◎4歲的男孩親3歲的女孩,女孩很認真的問:『 你親了我會對我負責嗎?』男孩拍拍女孩的肩膀:『你放心, 我們已不是一、兩歲的孩子了。』

◎餐廳中,女:『你到底打算跟我結婚嗎?』男的沈默。女:『 別以為沒人要我,搞火了我馬上就在這找個人嫁了!』

侍應生走過來說:『小姐你把本店的客人都嚇跑了。』

◎空降兵演習時長官問到:『今年有多少新兵呢?』小戰士說:『 落下來時看屁股就知道了!』

長官道:『為什麼?』小戰士道:『新兵屁股上都有腳印!』

◎看守安慰死刑犯:『別怕,電流很強很快,沒有痛苦的。』 這時從刑場傳來慘叫聲。死刑犯戰戰兢兢:『什麼聲音?』

看守:『停電了,他們換成蠟燭了』

◎還記得嗎?那次你去電視台高歌一曲,4個裁判倒了3個, 還好有個裁判上台激動地握著你的手說:

『人才啊!別人唱歌是要錢的,你唱歌是要命的呀!』

◎甲乙兩侏儒住店,甲很早上床了。聽隔壁乙侏儒整夜都在喊:『 一二三嘿!,一二三嘿!』,

次日甲侏儒誇乙侏儒曰:『你可還真厲害,整夜都在鍛鍊身體。』, 乙侏儒答曰:『他奶奶的,老子一夜沒跳上床!』

◎幾人看日出,一人指著樹梢說:『我看見了』其他人也說看見了。 這時樹後有人提著褲子出來:『看見就看見,嚷嚷∼什麼…』

◎葬禮完畢,女友安慰新寡婦道:『不要往壞的一面想, 應該想想好的一面。』

新寡婦想了一會說:『這是20年來我第一次知道他晚上在哪裡過. ..』

◎某人在街上遇到一個朋友。當他剛問及朋友之妻時, 忽然想起她已去世了,便又改口道:『她還在原來那座公墓裡吧?』

◎強盜:『搶劫,都他媽給我趴下』 當他看到一女士的趴下姿勢後吼道:『你他媽給我像樣點, 老子不劫色!』

◎丈夫出其不意的回到家,看到床邊的煙灰缸仍有冒著煙的雪茄, 滿腹狐疑的瞪著那根雪茄,對著縮在床頭抖縮的妻子咆哮:『 這從那裡來的?』一陣沉寂之後,從衣櫥中傳出發抖的男人的聲音: 『古巴....』。

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

區分「需要」及「想要」讓自己賺的多也存的多

區分「需要」及「想要」讓自己賺的多也存的多

「改 變消費習慣,區分需要和想要的,同時強迫儲蓄,可以幫小蘋達成目標。」萬泰銀行個人金融產品處處長莊木隆指出,「需要」及「想要」有很大的差異,多數上班 族的消費習慣都是「想要」而不是「需要」,如果能把兩者區分出來,降低「想要」的支出,就有機會脫離過度消費或擺脫「想要」的不良習慣,為聰明理財跨出第 一步。
除了改變消費習慣,設定目標讓自己強迫儲蓄也很重要。莊木隆說,有固定收入的上班族,可以設定二至三個目標,如5年後買車、國外留學、結婚基金或購屋頭期款等;設定目標金額後,透過試算的方式,找出在假定報酬率之下每個月應投入的金額,這筆金額也就是上班族每個月強迫自己存錢的數目。

存1塊錢才是真的賺 定存、定期定額都強迫儲蓄

「經營之神」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曾說過:「賺1塊錢不是真的賺,存1塊錢才是真的賺。」存錢被視為累積財富的根本,銀行也建議上班族可以從存錢開始累積財富。
以最普遍的存錢方式定期存款來說,目前包括本金一次存入的「定期存款」、「存本取息儲蓄存款」、「整存整付儲蓄存款」等;另一種則是按月於約定日存入本金,門檻1,000元以上的「零存整付儲蓄存款」。

其中「零存整付」在存款期間只存不取,到期再一次提取本息,因為每個月都必須把錢存入銀行帳戶,最能讓上班族養成強迫儲蓄的習慣,輕鬆達成積少成多的目標。至於存款期限,上班族可視理財目標,自由選擇1至36個月期,或直接指定到期日。

以台灣銀行推出的零存整付為例,存1年期即以1年期定期儲蓄存款機動利率計算,目前是1.37%;至於每期存入金額則必須固定,如果第一期存入3,000元,之後每一期也都要存入3,000元,不能隨意更動;若中途解約,利息和一般定存一樣會被銀行打八折。

定存的好處是穩定、安全,缺點是報酬率低,目前市場上一年期定存利率約在1.3%至1.38%間。

如果想追求高一點的報酬率,定期定額基金是較好的選擇。莊木隆指出,定期定額每月所需的金額約3,000元至1萬元,不會造成太大負擔,多數銀行都提供同一月份三個不同的扣款日期,如每個月的6日、16日、26日扣款,上班族可以選擇最接近發薪日的扣款日扣款,薪水一撥下來,帳戶就自動扣除,強迫自己投資。